列表
本书由“绪论+15章+结语”构成。绪论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主要内容、精髓要义、原创性贡献、重大意义。第一章至第十五章为本书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划分为三大板块,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总体属于宪法原理和基础理论,第五章至第十三章属于宪法制度理论,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属于宪法实施理论。结语部分以巩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在我国法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为主旨,深入论述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在我国宪法学教学、法学教育、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对外法治传播中的指导地位和意义。
法理学是以“法理”为中心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在学科意义上,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作为现代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理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策划并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2002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吉林大学“法理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首批精品课程,同年本教材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教材从法理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定位出发,简明地叙述了法学的历史、法学学科体系和法学教育;通过对法(法律)、权利、义务、法律体系、法律要素、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法理学基本概念特别是权利和义务这对中心概念的分析揭示了法的本体及其逻辑;对法的起源和演进、法的制定与实施、法律职业、法律方法、法律程序、法的价值、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法理学基本论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本教材第五版充分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学理论创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最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自动售货机”式完美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钥匙”。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通关钥匙”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本书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民法》的配套辅导教材,通过知识逻辑图的设置,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与深度思考题这些题型对知识点的考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民法学的基本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应试能力。 全书共分民法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等七编、七十六章内容,最后还有三套综合测试题。全书在第五版基础上又做了修订,章节体系也有所调整,主要是对民法典及其配套司法解释等立法变化做了反映,结合最近几年来的法考、考研等考试,对上一版的有关试题做了增删、替换,使本书更加新颖、实用。
民法典共7编84章,1200多条,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本次修订,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将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教材出版以来的新规定、新理论等内容融入教材。修订后的教材除绪论外,共2编14章内容,内容涉及劳动法基础理论、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法律制度、集体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本书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学生相关课程的指定教科书。本教材以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为主线,分别对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辅助和保障性制度以及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等进行了理论、规范和实践三个层面的阐释,在对民事程序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进行揭示的基础上,本教材着重对程序与程序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程序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结合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对新增型、修正型、删除型内容给予了专门解析,从而保障了本教材的体系性、前沿性和完整性深受全国其他高校的法律院系师生的垂青和关爱,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